河南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0814)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5日 14:29 点击:
河南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0814)
beat365唯一官网土木工程学院由原洛阳工学院土木建筑教研室(成立于1988年10月)发展而来,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5年开始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2004年获得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开始招收空调冷热源工程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已累计培养硕士95人。结构工程学科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5人,博士学位教师33人。
历经近30年的发展,土木工程学科目前拥有结构工程和空调冷热源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相关学科力学为省一级重点学科,并拥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整体实力雄厚,专业特色鲜明,拥有河南省建筑工程安全与防护院士工作站,洛阳市建筑安全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校级重点实验室,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智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20多个产学研和实习基地,已成为河南省土木工程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基地。
土木工程学科始终紧密围绕中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本学科多个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主要涵盖结构工程、建筑冷热源与暖通空调工程、岩土与防护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等四个研究领域。本学科长期坚持“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重视产学研结合,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和结构优化、装配式结构节点抗震性能、建筑冷热源与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储能、桩基础静动力学特性、支挡及防护结构稳定性、桥梁与隧道结构力学特性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特色。研究成果在省内外诸多大中型工程项目中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和地厅级项目26项,累计科研经费1340余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720余万元;省部级奖励7项;发表学术论文165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96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32项。
土木工程学科已培养了20余届本科生和17届研究生,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的申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beat365唯一官网位于洛阳,引领豫西地区,区域优势明显。申报土木工程一级重点学科既符合省、市培养高层次土木工程类人才之急需,也是学校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能进一步发挥beat365官网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和优势,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总体而言,本学科已凝炼了稳定的优势学科方向,各学科方向的特色鲜明,紧扣学科前沿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科研水平和学术层次均有一定优势。本学科始终注重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科研团队的培养。目前各学科方向学术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学缘结构均较合理,构成了结构合理、研究水平高、凝聚力强的学术团队。本学科注重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思想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鼓励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选拔成绩突出的学术作为培养对象,积极鼓励其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和出国联合培养。
基于现有条件和学科建设期内的预期投入,本学科的建设目标包含多个方面,如拓展优势资源建设途径,增强创新团队建设力度,加强人才培养投入,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增加学术交流和合作建设成果。为实现这几方面的提升或突破,本学科拟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1)拓展优势资源和产学研合作建设。继续与洛阳地区为主的土建类企业、设计院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制定适应区域的需求、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坚定走特色创新之路。
(2)重视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和引入。积极落实学校"1255"人才工程,推动高端人才汇聚。克服困难,积极引进重点大学博士,积极培育申报各类人才项目,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3)坚持科学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善培养条件,创新培养机制。积极承办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开展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积极利用骨干教师主持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等,鼓励学生投入到竞赛和科研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课程学与创新实践相结合。
(4)持续凝炼学科方向,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紧扣学科前沿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凝练并实时调整各学科方向的内涵,确保本学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术层次不断提升。强化条件建设,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加大师生共享的创新工作室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
(5)承办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拓展学术研究视野。积极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扩大学科在国内外影响力,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教师赴国内外高校访问进修、攻读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
自本学科立项以来,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发展成果显著,2018年获批土木工程(081400)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随专业学位领域调整,2019年获得土木水利(085900)专业学位授予权。为进一步凝练学科涵盖的四个研究方向,积极落实学校“1255”人才工程,2017-2019年度成功从国内知名高校引进博士6人。同时,注重既有人才的培养,虞跨海教授2018年荣获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王林教授2018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
建设期内,持续凝练学科方向,稳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继续坚持“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重视产学研结合,优化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和结构优化、装配式结构节点抗震性能、建筑冷热源与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储能、桩基础静动力学特性、支挡及防护结构稳定性、桥梁与隧道结构力学特性等方面方向的研究水平。同时,面向中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关注军民融合和一带一路开展的需求,积极拓展了高原冻土区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两相流微颗粒输送与沉积动力学研究等方向。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研究内涵,适应了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结构工程方向为例,围绕钢结构和混凝土装配式结构的防灾减灾、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的重大需求,在装配式结构节点抗震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新型结构抗震理论及应用等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学术特色。团队成员完成课题“超小曲线半径及变截面城市轻轨节段梁预制拼装施工技术” 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课题“水滴形钢结构主塔斜拉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荣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孵化功效,进一步推进成果转化,在结构检测加固、结构设计等技术服务方面,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其中“城市轻轨节段梁预制拼装施工技术”受让于中铁十五局集团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5800万元,并作为交通枢纽带动当地旅游等产业,间接经济效益每年约1.3亿元。
以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为例,依托一带一路中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与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了桥梁隧道领域的科学研究,共建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完善了培养土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工程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产学研对接的推动作用和战略联盟的集群作用,大力推进土木工程类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目前在研合作科研项目13项,包括:与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合作,以青藏高原冻土地区特殊环境下路基工程、桥涵基础、隧道工程为依托的《高原冻土施工技术研究》;以新建徐盐高速铁路徐洪河特大桥工程为依托的《地震断裂带高铁大跨度连续梁-拱桥施工技术研发》;以浙江省G228国道旗门港特大桥为依托的《海上淤泥区大跨度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以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新白洋湾隧道工程为依托的《浅埋隧道穿越公路大管幕施工关键技术研发》;以一带一路云南临清高速公路重点工程马家寨隧道、芒枕隧道为依托的《复杂条件下富水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发》等。
坚持将学科团队建设与科学育人和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以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切入点, 将学科团队与教学团队建设有机融合。力学教研中心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分别与2017和2019年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立项,新增河南省beat365唯一官网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人才培养效果随着学科建设逐步展现,首先是持续注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善培养条件和创新培养机制,已经新增学生实践与培养基地3个。积极承办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开展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273人次,获得各类竞赛一等奖41项。
紧扣学科前沿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凝练并实时调整各学科方向的内涵,确保本学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术层次不断提升。强化条件建设,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加大师生共享的创新工作室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继续与洛阳地区为主的土建类企业、设计院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制定适应区域的需求、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坚定走特色创新之路。近3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4项,累计科研经费880余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272万元;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学术论文83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21篇,出版规划教材及学术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13项。
地址:中国·洛阳 开元大道263号
邮编:471023
学院邮箱:tmgcxy@haust.edu.cn
豫ICP备05002480号-1 Copyright©2021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网站维护:中原洛科